媒体聚焦 | 盘和林:高铁助推城市圈经济快速发展
编者荐语:
作为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,高铁无疑为加快人才交流、经济贸易往来、城市融合,促进各方面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持。
近日,ZIBS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、研究员盘和林在《光明日报》发表文章,针对高铁对推动城市圈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分享了自己的观点。
本文转自启真新论:
近日,长三角又有一条铁路新线路开通在即。截至2021年年底,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超6500公里。
国家铁路方面,沪苏湖铁路、沪苏通铁路二期、宁淮铁路、合新高铁等项目加快建设,沪渝蓉沿江高铁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、通苏嘉甬铁路、宁宣铁路等项目加快前期工作。
城际市域铁路方面,南京至滁州线、南京至马鞍山线、嘉闵线、17号线西延伸等项目均已开工建设。金山至平湖线、沪苏嘉线等项目加快推进。
直观来看,铁路交通首先改变的就是城市之间的可通达性,使生产要素的长距离、高效率流动成为可能,打破了地区之间的空间壁垒,增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,使城市圈的范围不断扩大,让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呈现“收敛”的趋势。
查询“铁路12306”可以发现,从上海出发,杭州、无锡、常州、太仓等城市已基本实现1小时内快速通达,苏州、嘉兴等城市甚至可以在半小时内到达。
所以我们在现实中经常看到一种现象:上班一个城市,下班一个城市。
对于就业者而言,高铁的建设和开通,增加了通勤工具,弱化了城市的行政边界,释放了劳动力资源,降低了就业者的生活和通勤成本,提升了工资水平,促进了就业。
随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,高铁开通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将不断积累和提升。
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,高铁建设和运行带来的生产要素流通,形成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转移和变迁的收缩效应。
以长三角为例,沪宁、沪杭高铁的开通,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了方向和途径,形成了相应的高铁经济带,拉动了高铁沿线经济增长。合福高铁、郑西铁路的建设也使地区产业结构得以优化。
而除了时空压缩和边界突破效应,高铁建设投资也会产生乘数效应。
就高铁建设自身而言,除了其本身的设计、研发、生产、运营与维护产生的一系列经济行为,对当地的就业、资本、物流会产生积极作用,其建成后对资本、人才、技术的吸引又会促进新型产业的产生和地区技术的创新,对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效率产生正向影响。
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,当前淮安在旅游产业上与宿迁、盐城、盐湖的高铁沿线其他城市存在着激烈的竞争,而淮安高铁建成后,极大地改善了城市投资环境,增强了城市的招商引资能力,对于淮安地区的矿产资源、旅游、金融、物流等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。
同时,在谈到高铁对城市圈甚至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时,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话题就是城镇化。
产业结构升级、人力资源流动、技术创新等高铁经济效应,为沿线城市的城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,但高铁运营后对城市圈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“虹吸效应”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。
“虹吸效应”的结果是,一方面,优势人力、技术、资本会加速向发展水平高的城市聚集,加剧了城市之间不平衡的现状,对区域的协调发展具有负面影响;另一方面,高铁沿线经济不发达地区往往会作为发达地区产业承接地,在某种程度上会让承接地的产业发展丧失地区特色,竞争力下降,同时,一旦经济发达地区高附加值产业面临问题,承接城市的产业也将暴露在风险中,处于被动地位。
因此,铁路建设对城市圈经济发展的时空压缩效应、边界突破效应、投资效应,有利于城市圈城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。
但是也应警惕高铁经济潜藏的“虹吸效应”,沿线城市在享受发达城市经济发展辐射效应的同时,仍应塑造自身特色,提升自身竞争力,形成特色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点,提高对地区经济发展风险的防范能力。
盘和林
ZIBS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、研究员
原文载于《光明日报》2022年08月12日 02版
图片来源:新华社、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、刘周《杭州初印象》
相关新闻:
• 建立完善与绩效、风险相匹配薪酬追回机制--基于近期金融业高薪风波的思考
• ZIBS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参与“数字资产专题研讨会”
• ZIBS教授文武做客浙江卫视《今日评说》,解读数字人民币新趋势
推荐阅读
元宇宙,我们来啦!ZIBS Metaverse Campus Is Here!
今天,我们毕业啦!
携手双创 共向未来 | ZIBS 创新创业全球新生态正式启航
发现“分享”和“收藏”了吗,戳我看看吧!